-
【2022年新沂市招商】新沂市聚力打造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工程 五维举措构建法治化市场生态
新沂市聚力打造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工程 五维举措构建法治化市场生态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创新推出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工程,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升级服务平台、强化司法保障等举措,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市场环境。 新沂市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细化 20 项具体措施,涵盖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司法保护等多个领域。在诉讼服务方面,升级 “一站式” 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立案登记、多元调解、司法确认等功能,实现案件受理 “一窗通办”。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率达 68%,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 45 天,较去年同期下降 18%。 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新沂市聚焦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涉企案件 “快立、快审、快执” 机制。2021 年共审理涉企合同纠纷案件 1200 余件,标的额超 5 亿元,平均审理效率提升 30%。同时,推行 “善意文明执行” 理念,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 “活封活扣” 措施,避免因强制执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某机械制造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涉诉,法院通过调解分期履行债务,帮助企业保留核心设备,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为破解 “僵尸企业” 出清难题,新沂市一体推动 “执转破” 机制,建立破产案件快速审理通道。2022 年上半年成功出清 “僵尸企业” 8 家,释放土地资源 300 余亩,盘活低效资产超 2 亿元。在企业信用修复方面,建立信用修复 “白名单” 制度,对完成债务清偿的企业,及时向征信机构推送修复申请,累计帮助 32 家企业恢复信用评级。 在诉源治理领域,新沂市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联合人社、工会等部门开展 “送法进企业” 活动,2022 年累计走访企业 200 余家,提供法律培训 30 余场,防范化解劳动争议隐患 50 余起。某纺织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通过提前介入调解,促成企业与职工达成薪资分期支付协议,避免了群体性纠纷发生。 新沂市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市场主体获得感。2022 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 4800 余户,同比增长 15%;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 12%,呈现出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2-04-22
-
【2022年邳州市招商】南京重大项目推进:一季度投资超 600 亿元 筑牢发展根基
南京重大项目推进:一季度投资超 600 亿元 筑牢发展根基 省级项目领跑:投资进度与开工率双达标 一季度,南京 36 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144.38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28.8%,高于序时进度 3.8 个百分点。15 个省级新开工项目已开工 9 个,开工率达 60%,其中南京盛鑫大尺寸硅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建成后将提升国内半导体材料自给率,中车数字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升级。 市级项目全面推进:产业与基建并重 420 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601.2 亿元,达序时进度。137 个新开工项目开工 64 个,开工率 46.7%。代表性项目包括中国移动长三角科创中心,聚焦 5G 研发与应用;华天存储及射频类集成电路封测项目,提升南京在半导体封测领域的竞争力。 产业项目方面,318 个市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 470.15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28.1%。科创项目完成率达 30%,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新增入驻企业 50 家,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生态。先进制造业项目完成 29.8%,江宁开发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集群加速形成,预计年产值超 200 亿元。 要素保障与服务创新: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南京建立 “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为省级项目配备专属管家,协调解决用地、环评等问题。例如,针对某半导体项目用地需求,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试点,盘活存量用地 200 亩,缩短审批周期 3 个月。 在资金保障方面,南京设立 100 亿元重大项目专项基金,一季度投放 20 亿元,支持科创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同时,推行 “拿地即开工” 模式,江北新区某项目从土地出让到取得施工许可仅用 28 天,刷新项目落地速度。 未来展望:夯实产业升级基础 二季度,南京将聚焦未开工项目,强化协调调度,确保上半年开工率超 70%。重点推进台积电扩产、中兴通讯南京研发中心等项目,预计全年产业项目投资超 2000 亿元,为 “十四五” 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2022-04-18
-
【2022年邳州市招商】江苏消费市场 2022 年开年分析:韧性凸显与结构升级
江苏消费市场 2022 年开年分析:韧性凸显与结构升级 一、总体态势:稳中有进的消费基本面 2022 年 1-2 月,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254.4 亿元,同比增长 5.3%,在 2021 年同期高基数(增长 41.8%)下实现平稳复苏,总量占全国 9.7%,稳居全国第二。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 2556.7 亿元,增长 6.9%;住宿业营业额 35.6 亿元,增长 10.2%;餐饮业营业额 149.9 亿元,增长 6.0%,服务消费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二、商品消费:升级趋势与热点品类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受购置补贴延续、免征购置税政策利好,前两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 62.8%,南京、苏州等地特斯拉、比亚迪门店销量翻倍。常州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核心城市,带动全省充电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充电桩超 1 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提升 50%。 智能产品引领消费升级: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额分别增长 183.4%、259.3%、74.1%。苏宁易购推出 “智能家电焕新计划”,搭载 AI 语音控制、物联网技术的家电产品销量增长 200%,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大宗商品支撑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烟酒类销售额分别增长 30.5%、21.6%、17.1%,其中智能家电、成品油需求旺盛,春节期间家庭焕新和出行需求叠加,拉动相关品类增长。 三、服务消费:复苏态势与新兴场景 餐饮住宿稳步恢复:限上餐饮收入增长 5.2%,较 2021 年 12 月加快 6 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增长 10.2%,高于餐饮业 4.2 个百分点,商务出行和短途旅游带动酒店入住率回升至 65%,接近 2019 年同期水平。 文化娱乐消费升温:1-2 月电影票房收入 13 亿元,基本恢复至 2019 年同期,其中 2 月份票房超 10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影片带动观影人次增长 40%,影院配套餐饮、周边商品销售增长 25%。 乡村旅游逆势增长:全省乡村旅游监测点接待游客 6356.84 万人次、消费收入 186.46 亿元,较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 16.4%、14.2%。盐城大丰荷兰花海、南京溧水草莓节等活动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民宿预订量增长 30%,农产品现场销售额增长 20%。 四、新型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提速 网络零售强劲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 26.6%,拉动限上零售增长近 4 个百分点。春节期间,苏宁易购线上平台销售增长 98%,汇通达 “超级年货节” 销售额 10.9 亿元,同比增长 67%,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贡献显著。 快递与消费协同发展:1-2 月快递业务量 12.7 亿件、收入 126.3 亿元,分别增长 15.8%、11.5%。京东南京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日均处理订单超 100 万单,智能分拣效率提升 300%,保障线上消费配送时效。 五、政策与市场环境:纾困与创新双轮驱动 江苏实施 “苏政 40 条” 等稳企政策,为市场主体减免税费超 200 亿元,发放消费券 10 亿元,带动消费乘数效应达 1:8。“苏新消费・冬季购物节” 累计举办 1100 余场活动,线上消费金额突破 2 万亿元,重点商圈客流量恢复至疫情前 85%。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管理规范》等标准出台,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消费者投诉办结率达 98%,消费满意度提升至 89 分。 六、价格与未来展望:温和通胀与潜力释放 1-2 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1.1%,涨幅温和。猪肉价格下降 39.1%、鲜菜价格下降 3.7%,拖累 CPI 约 0.95 个百分点;淡水鱼、鲜果、鸡蛋价格上涨拉动 CPI 上升 0.21 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结构性波动明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预计全年社零总额增长 6% 左右,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文旅消费将成为核心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50% 以上。
2022-04-07
-
【2022年徐州招商】徐州市税惠政策助力市场主体活力提升
徐州市税惠政策助力市场主体活力提升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在徐州市得到有效落实。徐州市通过主动靠前的精细服务、数据管理的动态跟踪以及 “一企一策” 的靶向推送等一系列服务举措,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为第一时间将缓税政策落实到位,徐州市税务局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精准锁定政策受众。通过对企业数据的分析,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为其量身定制政策大礼包。采取微信、电话、短信、远程辅导、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向企业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的政策解读,确保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推动政策直达快享。这种精准化的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和落实效率,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在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企业得以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中。例如,某钢结构建筑企业负责人表示,国家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同 “春风” 般为企业加油鼓劲,税务人员主动送政策、送服务,让企业更有信心将省下的费用全部投入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徐州市税务局还建立了常态化的政策跟踪机制,对政策落实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收集企业反馈的问题和建议,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服务措施,确保政策持续发挥实效。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惠企政策协同发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未来,徐州市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力度,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2-04-01
-
【2022年徐州招商】徐州市出台 46 条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徐州市出台 46 条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日前,徐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结合当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信贷支持、落实企业减费降负、支持重点行业恢复、帮扶外贸企业发展、加大企业帮扶服务 6 个方面提出 46 条具体措施,旨在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帮助。 此次出台的措施覆盖范围广,涵盖了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同时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推广 “苏贸贷”“小微贷” 等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落实企业减费降负方面,减免企业租金,对租用国有房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租金减免;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缴费负担,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社保费缓缴、减免政策,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支持重点行业恢复,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经营活力。 帮扶外贸企业发展方面,加强出口退税服务,加快退税速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参加国际展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加大企业帮扶服务,建立企业问题清零机制,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就业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题。 这些措施用 “真金白银” 为企业雪中送炭,在持续性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通过实施普惠性帮扶,因业施策、多措并举,适当对企业的资金、租金、税收、社保、公积金等支出给予缓缴、减缴、返还、加速执行等支持,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经济增长。
2022-04-01
-
【2022年徐州招商】徐州市聚焦全产业链建设 力促农业项目开工
徐州市聚焦全产业链建设 力促农业项目开工 一、农业项目开工建设成效 今年以来,徐州市聚焦全产业链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抓细抓实措施,力促项目开工,截至目前,新开工投资额 5000 万元以上农业招商农产品加工项目 24 项,项目招引投资工作成效凸显。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徐州市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4+6” 农业全产业链招引 今年,徐州市围绕稻麦、水果、蔬菜、生猪 4 大重点全产业链和大蒜、银杏、肉鸭、肉鸡、食用菌、牛蒡 6 大特色全产业链的 “4+6”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抓牢抓实农业产业项目招引。通过制定详细的产业链招商计划,明确招商重点和方向,精准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招引项目从签约到投资达效的全过程管理。例如,在稻麦全产业链方面,引进了一批优质的粮食加工企业,推动了稻麦产业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在生猪全产业链方面,引入了大型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提高了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三、农业项目建设支撑措施 为确保农业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徐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支撑措施。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建立了项目联系人制度,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新开工的农业项目给予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展望 聚焦全产业链建设是徐州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招引和建设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徐州市将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未来,全市将继续加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力度,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2022-03-25
-
【2022年邳州市招商】徐州贾汪区:高企申报辅导助力科创企业提质增效
徐州贾汪区:高企申报辅导助力科创企业提质增效 一、精准辅导:破解申报痛点 为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徐州市贾汪区科技局于近期联合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举办 “一对一” 诊断辅导活动。活动针对 2021 年申报中暴露的技术材料撰写不规范、财务数据衔接不畅等问题,邀请省高企评审专家,采用 “岛屿式会议” 模式,为 27 家企业提供精准指导。 会前,企业提前整理申报材料和财务报表,梳理疑点问题;会中,5 个专家小组针对技术创新性、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布局等核心环节逐一解答。某新材料企业现场解决了 “研发项目与产品关联性证明不足” 的问题,专家建议其补充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检测报告,完善技术路线图。另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就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认定” 获得指导,明确了收入核算范围和佐证材料要求。 二、全流程服务:从培育到认定的闭环管理 贾汪区建立 “pre - 高企培育库”,对有意向申报的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入库企业可享受政策培训、研发费用归集指导、知识产权规划等服务,2021 年培育库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长 25%,专利申请量增长 40%。此次辅导活动是培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后续还将开展 “线上 + 线下” 系列培训,覆盖全区超 50 家企业。 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2021 年贾汪区高企申报通过率较往年提升 15%,新增认定企业 12 家,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18%。通过 “诊断 - 培训 - 跟踪” 机制,力争 2022 年申报通过率突破 80%,新增高企 15 家以上。 三、政策赋能:科创生态的优化升级 贾汪区对通过认定的高企给予最高 20 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同时,联动金融机构推出 “高企贷”,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 500 万元信用贷款,2021 年已为 8 家企业提供融资超 3000 万元。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贾汪区搭建 “企业需求 - 高校成果” 对接平台,促成徐州工程学院与本地企业合作项目 10 项,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例如,某机械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焊接设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附加值提升 30%,市场占有率跃居行业前五。 四、区域示范:县域科创的 “贾汪模式” 贾汪区的高企培育经验正在向徐州全市推广,鼓楼区、云龙区已借鉴其 “岛屿式辅导” 模式,开展针对性服务。徐州市科技局数据显示,2021 年全市高企数量突破 20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45%,较 “十三五” 末提升 8 个百分点。 未来,贾汪区将进一步整合科创资源,建设 “高企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从知识产权布局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目标到 2025 年,高企数量突破 80 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2022-03-21
-
【2022年徐州招商】徐州市全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022 年将建成 230 条美丽河湖
徐州市全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022 年将建成 230 条美丽河湖 一、水务工作会议部署与年度目标 2022 年,徐州市水务系统工作会议召开,总结过往工作并研究部署重点任务。全市水务系统以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 “一条主线”,统筹提升政治、业务、科技 “三项能力”,聚焦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 “四篇文章”,全力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水安全保障与工程建设 今年,徐州市水利水务投资达 91.08 亿元,以开工为重要节点目标,开展水利水务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行动。通过进一步细化完善设计方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力争建一片成一片,为全市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有效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水资源管理与保障能力提升 围绕节水优先方针,徐州市系统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 Ⅲ 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同时,规划到 2023 年市区水厂日供应能力达到 105 万吨,自来水深度处理率达 100%,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水生态修复与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今年,徐州市着力建成 230 条美丽幸福河湖,努力构建全市 “一河一风景、一湖一风光” 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通过开展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绿化等工程,改善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提升河湖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同时,加强河湖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河湖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还能促进水生态旅游和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2-03-11
-
【2022年邳州市招商】江苏技术合同交易:三千亿背后的创新动能
江苏技术合同交易:三千亿背后的创新动能 一、交易规模:创新成果转化的量质双升 2021 年,江苏省技术合同登记 82555 项,成交额 3013.56 亿元,同比增长 29.02%,首次突破三千亿元大关,总量稳居全国第三。其中,技术开发合同占比 51.08%,成交额 1539.26 亿元,显示出江苏在研发领域的强劲实力;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 545.09 亿元,增长 47.81%,体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加速推进。 从技术领域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位居前三,成交额分别为 973.01 亿元、692.46 亿元和 421.39 亿元,占比超 69%,与江苏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度契合。南京、苏州、无锡三市成交额占比 58.59%,成为技术交易核心区,其中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900 亿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形成 “研发 — 转化 — 产业化” 的完整链条。 二、创新要素:知识产权与区域协同的双重驱动 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329.85 亿元,占比 44.13%,其中专利交易 674.47 亿元,显示知识产权转化的活跃态势。江苏积极推动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高价值专利,2021 年新增 PCT 国际专利申请超 1 万件,同比增长 15%。 区域协同方面,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建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2021 年跨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500 亿元,占全省 16.6%。南京与上海共建研发飞地,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成果在上海张江转化,苏州工业园与深圳高新区建立技术交易互通机制,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落地项目超 30 个。 三、政策支撑:从平台建设到资金保障 江苏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创新 “揭榜挂帅” 等服务模式,2021 年发布技术需求超 1 万项,促成合作项目超 2000 个。同时,设立 10 亿元技术转移基金,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推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至 50%。 在金融支持方面,推出 “苏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 等产品,2021 年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超 1500 亿元,其中技术合同质押融资占比超 20%。苏州试点 “技术交易 + 供应链金融”,企业可凭技术合同获得最高 3000 万元贷款,惠及企业超 500 家。 四、产业影响:从技术突破到集群升级 技术交易的活跃推动了产业升级,2021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47.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18%。在先进制造领域,南钢的智能焊接技术通过技术交易实现产业化,带动省内 5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升级,生产成本降低 12%;在生物医药领域,恒瑞医药通过技术转让引进国外创新药品种,研发周期缩短 2 年,相关产品上市后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 中小企业成为技术交易的重要参与者,2021 年全省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超 40%,同比增长 35%。徐州贾汪区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引入高校的环保技术,帮助 20 家传统企业转型,年产值增长超 20%。 五、未来展望:向万亿级技术市场迈进 江苏计划到 2025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5000 亿元,其中知识产权交易占比超 50%,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重点推动长三角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探索跨境技术交易规则,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平台功能和深化区域协同,江苏将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让技术交易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建设科技强省和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022-03-07
-
【2022年徐州招商】徐州市全力构建高效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徐州市全力构建高效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一、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近日,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十四五”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推进 120 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徐州市名列其中。这一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徐州市在全国交通物流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全市构建高效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2021 年交通物流发展成效 根据徐州市交通运输局最新数据,2021 年,徐州公路、水路货运周转量稳步增长,邮政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8.3% 和 22.03%。陆港枢纽功能持续提升,搭建了徐州港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航空物流方面,完成航空货邮吞吐量 8190 吨,新开中欧班列线路 3 条,开行班列 411 列,开行总量突破千列大关,有力地支撑了徐州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了徐州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节点作用。 三、交通物流体系构建措施 徐州市将以入选国家物流枢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在铁路方面,推进高铁和普速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在公路方面,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在水路方面,加强港口建设,提升内河航运能力;在航空方面,扩建机场设施,开通更多国际货运航线。同时,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此外,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物流平台,提升物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徐州市构建高效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将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全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和项目落户,推动交通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贡献徐州力量。
2022-02-2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